当前位置: 笔下小说> 其他类型> 秦时小说家> 第1673章 太史籀文(3/7)

第1673章 太史籀文(3/7)

在陶器上,落在青铜大鼎上,甚至于落在一块块龟甲上。



    成汤立商,多为祭祀占卜,一枚枚文字落在龟甲上,岁月演变,那些仿造天地万物的象形文字,逐步规矩许多。



    一横一竖,皆有特点。



    惜哉,国之大事,在戎在祀!



    烙印在甲骨、青铜器上的文字鲜少,寻常之人根本见不到,更别说一枚枚文字,每一人的书写接不通,除非一脉传承,否则,根本识不出来。



    其后,诸夏有变。



    盘庚迁都,国事微变,战事多生,为统御诸侯,一只只青铜器被赏赐出去,连带着青铜器上的字体都跟随。



    文字传递,逐步有形,且因事不同,一枚枚字体不同,超越龟甲之文甚多,加持青铜器不易损坏,更是容易被记忆。



    加持竹简、锦帛、平整石块……出现,上至王族,下至诸侯、大父,尽皆识得此等文字。



    史籀文!



    为大周岁月所变化的文字。



    历经三监之乱,大周国政安稳,宣王岁月,令太史籀整理诸夏通行文字,以为彰显典章风华。



    那一次,太史籀整理出近万文字,由太史籀一个个写出,通行诸夏诸侯之地。



    因而号曰——籀文。



    大秦僻处西陲,典章风华传承大周甚多,所行自然史籀文!

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

    “大王!”



    “莫不相连书同文之策?”



    相邦王绾心中一动。



    近月来,自己也常常和大王商讨要事,许多东西一观也能够知晓大致苗头,大王提及太史籀文。



    无疑……和书同文有关。



    却是,自大秦东出以来,由着国府早就定下的策略,秦军每每攻占一地,便会在当地落下书同文。



    建造蒙学,教导秦国文字。



    自大周平王东迁,春秋诸侯并起,尤其是随着一位位诸侯霸主的出现,为了表现自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