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笔下小说> 其他类型> 秦时记事> 第167章 沸水之功(2/4)

第167章 沸水之功(2/4)

p>

    百越之地虽山林颇多,可柴禾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找的。



    只因此地湿热盛行,温度盛时能晒掉人一层皮,可转瞬又会有一场瓢泼大雨。



    如此反复,她刚去时接连病痛,身上红疹频发,至今也才将将适应。

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当地百姓用柴用竹,都是要时常翻晒使用的。



    这煤饼,果真有这么好吗?



    姬衡昨日已看周巨试过碎煤块与木炭的对比,此刻对着怪模怪样的【蜂窝煤】就道:“此煤饼塑形如此,军需转运中恐怕颇多碎块。”



    “秦卿,为何要有此形状?”



    便是掺了黄土,仍旧团成块状也照样能用啊。



    秦时自然不会只带这个来给姬衡献宝,军需什么的,随便煤怎样用,煤粉煤块煤饼都行。



    之所以做出这种形状——



    “为了更节省,也为了更方便。”



    她令人提来一个小小的陶土小煤炉。



    在后世许多人的记忆中,尤其是农村家庭,一直到2000年前后都仍有许多人在用煤炉。



    这小小的炉子占地面积很小,三条支撑腿撑着一个圆柱体,底部有一处风门。



    风门延伸到炉体内部,上方放置垫片,然后将蜂窝煤堆叠三块。



    不管是炖汤,还是上头放置水壶,都格外便捷。



    若真的想大火炒菜,只需将风门打开,更换新煤,稍待片刻自然有腾腾焰火。



    若嫌点燃麻烦,夜间入睡时,只需将风门小小留出一个孔洞来,一两块残煤就能坚持到第2天早上。



    此刻她一一将用法展示,平民甚至不必用火钳,只两根长竹筷也能操纵。



    而此物除了冬日取暖,还有一个微不足道却又格外重要的好处——



    “因为维持它的火焰成本非常低,所以稍有余暇的百姓很可能就会在上头放置水壶。”



    “10个人中,总能有一二人能等到水烧开了再饮用。”



    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